《生死场》火爆上演!
发布时间:2019-11-15 01:30:00 点击量:
“九·一八”事变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民族而言都是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似乎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只要一被提及,还是会隐隐作痛。
毕业大戏《生死场》11月14日在艺术楼黑匣子火热上演,本剧由2016级表演本科六班同学倾情上演,朱艳铭老师指导。表演艺术学院院长蒋宝英、高建宇书记、郭学阳老师、于丽媛老师、刘世超老师、李宝珠老师、刘少军老师、刘立威老师、周鸿飞老师等领导老师莅临观看了大戏。
《生死场》是民国时期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成名作,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黑龙江哈尔滨近郊一个偏僻的庄里。农民赵三不堪忍受地主的压迫,决意杀死地主,却不慎错杀了小偷,被抓进大狱。地主拿洋钱赎出了赵三。从此,赵三再不说杀地主。
民二里半的儿子成业看上了赵三家闺女金枝,二里半提亲遭到拒绝,恼怒之时,日本鬼子进了村,二里半觉得要是“亲善”的兵住进了家,村人就不会看不起他了。便热情招呼日本兵吃喝,饭饱之后,日本兵强奸并杀死了他的婆子。全村率先抗日的是地主二爷,遭日军枪杀,成业携金枝私奔,不幸被抓兵,却懂得了不少抗日的道理,回村宣传,村人并不响应,成业只能宣传自己的爹及老丈人赵三,均遭拒绝。愤怒中,成业杀了日本兵,惹怒日军,村人遭到杀戮,死亡不能把握时,村民开始抗争,最终全村抗日。二里半告别了他唯一的财产一只山羊,最后一个加入到抗日的行列。
场灯亮起,风雪交加,从女性生孩子就可以看出当时女性地位的低下,未婚先孕是伤风败俗的事情,再到后面金枝怀孕被村民们冷眼相待,金枝生产时把自己和猪做对比,可人和牲口怎么能做比较呢?也间接反映出当时女性地位与牲口一样。
农民赵三是英雄,是年轻人心甘情愿追随的三哥,是二里半口中念念叨叨的"胆子大",是王婆幸福的双眼中崇拜的"高高儿的、做的事儿像天那么大"的英雄。可惜英雄气短,赵三的英雄梦随着二爷的到来还没捂热就破灭了。他下跪求饶,在狱中的悲观绝望、失魂落魄,被二爷赎出后感激涕零,心里再也没有了杀二爷的念头。他既勇敢又胆怯,既自大又自卑,既可怜又可恨。直到最后女儿金枝死了,他才终于决定要加入到抗日队伍中。
王婆把她人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赵三这个她认为顶天立地的男人身上,所以她心甘情愿的臣服于他并为之感到幸福,这从她把胡子的枪交给赵三,以及以为赵三杀了二爷时换上一身红衣表达喜悦中都不难看出。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王婆独自黯然神伤,饮酒服毒,与赵三在狱中得知获救后满心欢喜,放声高歌,形成鲜明对比,我理解王婆的主动求死是对信念破灭的绝望,她死前喃喃而说的"明明是一块铁,怎么就成了一滩泥了呢",她想不通,所以只能选择死亡。王婆和赵三,一悲一喜,一前一后,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里半和麻面婆这对夫妻一直备受冷眼和指责,二里半有生理缺陷、他们未婚先孕,伤风败俗,他们的懦弱可欺。农村封建礼教的偏见和蜚短流长造成了他们的悲剧。长期被歧视和偏见打击、压制的弱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连自己都对这样的行为认同并服从,终究只能是无奈可怜的弱者。把自身强大的希冀寄托在虎狼身上必然招致更大的悲剧。只有自我意志的觉醒才能找到勇气和力量,全剧结尾时二里半那句"我去赶死了,你们要好好活着!"
谢幕时,朱老师上台讲话,告诉观众,二里半的饰演者郭新威同学在排练期间右手出了意外,前天刚做完手术,不听医生和老师的建议留院观察,毅然决定手术后第二天就跑出来排练,并顺利完成了首场演出。朱老师还说,如果“戏比天大”形容演员们有点夸张,那这个词在朱老师班里一点也不过分!
高建宇书记对大戏给出高度评价:我们常说的思政与教学相结合,通过这部戏完美的呈现。学生塑造人物的过程,正是将人物精神内化于心的过程,观众在观戏的同时也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点赞!同时,就本部大戏,他勉励全体老师: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的工作。改变人的内心,是人世间最难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果我们永远停留在原地,忽略了自我思想与业务的提高,何谈培养有担当、有道义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总书记讲“立德树人”,我们先不说我们要培养出多么出色的演员,更不要谈让学生未来成为一名艺术家。我们首先要守住的最低底线是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距离学生最近、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学生就像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的所想、所做、所为都会清晰的映射到学生身上,我们的一举一动就是学生的榜样。“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思想意识,这一点每个人都要认真落实,责无旁贷。祝愿我们有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艺术作品能够呈现出来,使更多的学生和观众在思想上得到洗礼与升华。